
助聽器在門市買與網路買有什麼差別?
助聽器屬於高科技的產品,就像微電腦與高級音響的結合,調整時需要花費較多心力。
不像普通的音響設備,是直接放原有的聲音,助聽器則是釋放周圍突如其來的聲音,所以音響聽起來的聲音跟助聽器差異很大。
聽覺是非常主觀的,需要個別化的去做調整。網路在需求個別化調整相對薄弱。
售後服務的差異
我們每天所戴的助聽器,可能會因為汗水、空氣中的水份影響而受損。
若您在門市購買,門市人員能幫您的助聽器進行檢測、清潔、保養與維修。售後服務有做好,便能延長助聽器的壽命。
反之,若您在網路購買,由於網路沒有門店,便無法做售後服務。
助聽器怎麼選?
隨著科技的進步,助聽器的外型越來越精緻。在選配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人們詢問說:
「有沒有那種最小、最隱蔽,最好是完全看不見能藏在耳朵裡的助聽器?」。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這樣的迷你型助聽器是否適合每個人呢?
這就要視使用者本身聽力損失的程度、耳道的大小、手的操作靈活度而定。
因此選配助聽器時,聽力師或選配師會依照使用者的聽力程度與需求提供專業的建議,不完全能依個人喜好而決定。而助聽器外型的選擇,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耳掛型
BTE, behind the ear
耳掛型助聽器配戴在耳背上。助聽器前端的耳勾(Earhook)透過軟管與訂製耳模或耳塞,將聲音傳入使用者的耳道內。
耳掛型助聽器能提供較大的音量輸出,因此適用聽力損失範圍較廣,可適用於輕度到極重度聽力損失。
因為耳掛型助聽器內部空間較大,所以可以放入較多特殊功能,包括電話線圈(T-Coil)、方向性麥克風以及直接音源輸入功能(DAI),對於聽損的小朋友來說,是使用調頻教學輔具的一項重要功能。
優點還有:
- 能提供較強的輸出音量,所以適合聽力損失程度較嚴重的聽損患者。
- 機器及零件體積較大,使用者配戴與操作較容易(如更換電池或調整音量)。
- 助聽器的麥克風和喇叭距離較遠,較不容易出現反饋音。
- 具備較多特殊功能如方向性麥克風,電話線圈(T-Coil),音源直接輸入功能(DAI)等。
另外由於兒童的耳道還在成長尚未定型,不建議使用耳內型助聽器,通常建議使用耳掛型助聽器。
另外因慢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內流膿,容易造成耳內型助聽器損壞,也會建議配戴耳掛式的。
耳道接受器型
RIC, Receiver in the canal
近年較流行的耳道接受器型,迷你的外型設計,把喇叭即接收器(receiver)與助聽器透過電線連接直接放在耳道裡。
優點是不僅耳掛型助聽器的外型可以縮小變得迷你,針對不同的程度的聽損,可以選擇不同輸出強度的喇叭,所以可以適用輕度到極重度聽損者使用。
聽力較輕的聽損者也可以使用開放式耳塞,即可享受不悶塞較自然的音質。
重度聽損者可以使用封閉式耳塞或訂製型耳殼,一樣可以享受迷你耳掛型助聽器的優點。
耳內型
ITE, in the ear
耳內型助聽器外殼是依照使用者的耳道形狀取耳型量身訂製的,配戴在耳殼及耳道外側部份。外觀上看起來比耳掛式的不明顯許多。
除了外觀上的優勢外,它的喇叭由於放置在耳道內較接近耳膜,所以音量不需開到很高就可以達到使用者的需求音量。
但對比耳掛型的缺點是內部空間較小,能放置的喇叭較小,輸出功率有限,不適合重度及極重度聽損者。
另外老人家若手的觸感較不好也會覺得操作不便。但基於外觀的考量,使用者的接受度還是滿高的。

耳道型
ITC, in the canal
耳道型外觀上又比耳內型來得更小,配戴在耳道的軟骨部份。
美觀上較耳內型隱蔽,但音量輸出及操作便利性方面的限制又多了一些。
深耳道型
CIC, completely in the canal
它配戴在耳道的深部。正面完全看不見,外觀上只有一條透明的拉線露在耳道外方便取出。
當然深耳道型最大好處是美觀。除此之外,它還有其他優點,包括:由於配戴較深入耳道,在高頻有較高的放大率、外耳道的阻塞效應較小、不易被耳垢所阻塞及保留較佳的聲音定位能力等。
但是它的缺點是因為體積較小,所以沒辦法放置較大的喇叭,所以較不適合重度聽力損失者使用。另外也由於體積較小,對於年紀較大的長輩,操作上會有困難。
以上的五種是目前市面上最常用的助聽器種類。
另外還有少數外型包含:
口袋型助聽器
但由於體積較大、笨重,除了少數經濟狀況較差的患者外,已經十分少見。
骨傳導式助聽器
以振盪器震動頭骨傳導至內耳,外型有眼鏡型或髮箍型的設計,適合傳導型聽障或耳道閉鎖患者(小耳症)使用。
從以上的簡介可以讓我們了解各種不同型式助聽器的優、缺點及適應症。但是要如何選擇,這是助聽器使用者在選配過程中與專業選配師討論後決定。
提醒聽損的朋友不要以美觀做單一考量因素,畢竟助聽器驗配後的成效及後續的操作便利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助聽器選配流程

STEP 1.個案來訪

個案與睿聲助聽器門市預約到訪時間,若是年長者建議可以與一起生活的家人或照護者同行,以了解個案生活起居狀況。STEP 2.聽力諮商及檢測

聽力中心專業選配師與個案及家屬諮商,了解個案的聽力病史及選配助聽器動機,並了解個案家屬支持度,尋求合理期望值,再進行詳細地聽力評估檢查。
標準的聽力評估檢查包含:- 耳鏡檢查
- 純音聽力檢查-氣導、骨導、最舒適閾值(MCL)、不舒適閾值(UCL)
- 語音聽力檢查-語音知覺閾值(SRT)或語詞辨識率(WDS)。
STEP 3.助聽器試聽及選配

依照病患聽力檢查報告,透過聽力諮商了解病患生活及工作需求,建議適用的助聽器機款及外型,並經過調配後試聽。考量因素 :
- 聽力損失程度及高低頻落差(輸出量及頻道)
- 生活及工作需求(噪音處理)
- 電話及電視需求(無線通訊功能及配件)
- 外觀需求(美觀及使用者操作能力)
- 特殊需求(單側聽損、充電型、耳鳴…等)
- 購買預算及補助相關
試聽的過程需讓使用者在安靜及不同的吵雜環境下體驗助聽器。
STEP 4.下訂及取模
經過試聽後,個案決定訂購,填寫訂購合約書並預約交貨時間。
依照使用者訂購助聽器的外型,透過專業訓練的選配師,採用德國進口耳型材料,量取病患的耳型。
並將耳型偕同訂單送至原廠,製作專用的訂製型助聽器或耳掛型助聽器耳模。
取耳模流程:

STEP 5.交貨及操作教學

正常訂單自交貨約一週左右,專業人員交貨時會依照病患聽力檢測報告,選擇適合的調配公式初調助聽器。
再依照客戶配戴後的反應進行微調,經過真耳分析儀或聲場測試驗證助聽器配戴效益後完成交貨。操作教學:
- 提供使用者或照護者助聽器配戴及取下操作說明及練習。
- 音量及程式切換功能操作說明及練習。
- 電池更換或充電方式說明。
- 助聽器基本清潔保養說明。
STEP 6.追蹤及售後服務
助聽器配戴後之適應及聽能復健是非常重要的,許多聽損者已在小聲或無聲的環境中許久,剛戴上助聽器時難免會不適應,或覺得無效。
當然助聽器絕非新的耳朵,經過放大過的聲音也可能和以前聽的聲音不一樣。
幸虧人類的大腦是有可塑性的,但是需要經過一段適應期。慢慢地習慣後就可以聽得到甚至聽得懂想聽的聲音了。
一般初次選配助聽器的使用者適應期大約3至6個月。年長者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
所以身邊的家人也要多鼓勵使用者,如果剛戴覺得沒效,不要太早放棄或不戴,再給自己一個機會。
建議初次助聽器使用者可依照下列時間表定期預約回訪聽力中心。

定期保養
- 助聽器是精密的電子零件所組成的設備,每天配戴在身上一定要定期的保養,才能確保使用的壽命。
- 睿聲助聽器門市具備完整的助聽器保養設備,提供使用者免費助聽器保養服務。
- 台灣屬於較潮濕的海島型氣候,建議至少每3~6個月可預約至門市免費保養助聽器。
產品保固期
助聽器產品依照品牌及型號不同,提供一至二年的產品保固期。
保固期內正常使用產品的故障可免費維修,助聽器零件常見的故障大多是潮濕造成的零件鏽蝕所造成,因為每日自我的基本清潔保養,並定期至門市內部零件保養都可以大大降低產品的故障率。
■若周遭長輩有聽力問題,歡迎洽詢睿聲助聽器全國門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