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的外型有哪些?哪種款式最適合我?

2019-09-17 | 聽力小百科

隨著科技的進步,助聽器的外型越來越精緻。

在選配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人們詢問說:「有沒有那種最小、最隱蔽,最好是完全看不見能藏在耳朵裡的助聽器?」。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這樣的迷你型助聽器是否適合每個人呢?

這就要視使用者本身聽力損失的程度耳道的大小手的操作靈活度而定。

因此選配助聽器時,聽力師或選配師會依照使用者的聽力程度與需求提供專業的建議,不完全能依個人喜好而決定。而助聽器外型的選擇,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耳掛型

BTE, behind the ear

耳掛型助聽器配戴在耳背上。助聽器前端的耳勾(Earhook)透過軟管與訂製耳模或耳塞,將聲音傳入使用者的耳道內。

耳掛型助聽器能提供較大的音量輸出,因此適用聽力損失範圍較廣,可適用於輕度到極重度聽力損失

因為耳掛型助聽器內部空間較大,所以可以放入較多特殊功能,包括電話線圈(T-Coil)、方向性麥克風以及直接音源輸入功能(DAI),對於聽損的小朋友來說,是使用調頻教學輔具的一項重要功能。

優點還有:

˙能提供較強的輸出音量,所以適合聽力損失程度較嚴重的聽損患者。

˙機器及零件體積較大,使用者配戴與操作較容易(如更換電池或調整音量)。

˙助聽器的麥克風和喇叭距離較遠,較不容易出現反饋音

˙具備較多特殊功能如方向性麥克風,電話線圈(T-Coil),音源直接輸入功能(DAI)等。

另外由於兒童的耳道還在成長尚未定型,不建議使用耳內型助聽器,通常建議使用耳掛型助聽器。

另外因慢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內流膿,容易造成耳內型助聽器損壞,也會建議配戴耳掛式的。

外接喇叭迷你耳掛型

RIC, Receiver in the canal

近年較流行的外接喇叭迷你耳掛型,迷你的外型設計,把喇叭即接收器(receiver)與助聽器透過電線連接直接放在耳道裡。

優點是不僅耳掛型助聽器的外型可以縮小變得迷你,針對不同的程度的聽損,可以選擇不同輸出強度的喇叭,所以可以適用輕度到極重度聽損者使用。

聽力較輕的聽損者也可以使用開放式耳塞,即可享受不悶塞較自然的音質。

重度聽損者可以使用封閉式耳塞或訂製型耳殼,一樣可以享受迷你耳掛型助聽器的優點。

耳內型

ITE, in the ear

耳內型助聽器外殼是依照使用者的耳道形狀取耳型量身訂製的,配戴在耳殼及耳道外側部份。外觀上看起來比耳掛式的不明顯許多。

除了外觀上的優勢外,它的喇叭由於放置在耳道內較接近耳膜,所以音量不需開到很高就可以達到使用者的需求音量

但對比耳掛型的缺點是內部空間較小,能放置的喇叭較小,輸出功率有限不適合重度及極重度聽損者

另外老人家若手的觸感較不好也會覺得操作不便。但基於外觀的考量,使用者的接受度還是滿高的。

耳道型

ITC, in the canal

耳道型外觀上又比耳內型來得更小,配戴在耳道的軟骨部份。美觀上較耳內型隱蔽,但音量輸出及操作便利性方面的限制又多了一些

深耳道型

CIC, completely in the canal

它配戴在耳道的深部。正面完全看不見,外觀上只有一條透明的拉線露在耳道外方便取出。

當然深耳道型最大好處是美觀。除此之外,它還有其他優點,包括:由於配戴較深入耳道,在高頻有較高的放大率外耳道的阻塞效應較小不易被耳垢所阻塞保留較佳的聲音定位能等。

但是它的缺點是因為體積較小,所以沒辦法放置較大的喇叭,所以較不適合重度聽力損失患者使用。另外也由於體積較小,對於年紀較大的長輩,操作上會有困難


以上的五種是目前市面上最常用的助聽器種類。

另外還有少數外型包含:

口袋型助聽器

但由於體積較大、笨重,除了少數經濟狀況較差的患者外,已經十分少見。

骨傳導式助聽器

以振盪器震動頭骨傳導至內耳,外型有眼鏡型或髮箍型的設計,適合傳導型聽障或耳道閉鎖患者(小耳症)使用。

從以上的簡介可以讓我們了解各種不同型式助聽器的優、缺點及適應症。但是要如何選擇,這是助聽器使用者在選配過程中與專業選配師討論後決定。

提醒聽損的朋友不要以美觀做單一考量因素,畢竟助聽器驗配後的成效及後續的操作便利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TOP